据三十五集电视剧《大舜》介绍,相传象棋是虞舜的弟弟象发明的。其实,象棋萌芽的时间,当在春秋战国时期。象棋各子的得名,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制,即将、帅、车、马、士、兵、卒等相吻合。当代台湾学者柏杨在《中国人史纲》里写道:“姜小白在胜利后,即行撤退,燕国国君送客,不知不觉送到齐国国境,姜小白根据‘国君不出境’的古老规则,立即把那一块土地割给燕国。”“国君不出境”也就是象棋中的将帅不出军帐。每种棋子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。一般认为,象(相)为军师,其走法为“象(相)走田”,意即军师在摆阵法。但据古代传说,大舜“尝耕于历山。象为之耕。鸟为之耘。”意即大舜在历山地方耕田,大象帮着他耕,飞鸟帮着他耘。象棋中“象走田”的本意就是大象耕地。“车”在象棋术语中,象征着流行于春秋时期的兵种——战车,横冲直撞,故走直路。“奴隶社会主要的兵种是战车部队,战国时期,步兵和骑兵逐渐成为主要兵种,战车部队逐渐退居次要地位。”(《中国古代史·上册》,福建人民出版社)《潜确居类书》载:“雍门周谓孟尝君:‘足下燕居,则斗象棋,亦战国之事也。’盖战国用兵,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。”“兵”、“卒”象征步兵作战。1940年,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:“明人重跑,清人重马,我们应该重兵卒。”周恩来这里说的“兵卒”实际指广大群众,他说的这句话反映了中共依靠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。“马”象征骑兵作战,直走斜砍,故马走“日”字。但我认为,“马走日字”就是骏马日行千里的意思。“仕”、“士”指代将帅的贴身卫士,如同关羽、张飞,总是不离刘备左右,其走法为“士走斜线护将边”。
棋盘上的“楚河”“汉界”,又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对峙有关,“结果双方同意以鸿沟(嬴政大帝开凿的运河)为界,瓜分世界,鸿沟以西归汉,鸿沟以东归西楚。”(《中国人史纲》)唐宋以后,人们为了缅怀楚汉战争,就在象棋棋盘上打上了“楚河汉界”的烙印,楚河汉界象征西楚霸王和汉王的对峙。下象棋时,将帅不能见面,该是吸取鸿门宴的教训。象棋艺术遂成定鼎之势。有人说,“南宋时,由于火药的发明,有了‘炮’,象棋也增加了‘炮’。”这种说法不符合史实:南宋之前,象棋子就有“砲”,象征着石砲(古代抛掷石头的武器)。火药发明于隋唐时期,南宋时期出现了火炮,改“砲”为“炮”,现在也有沿用古字的。据民间传说: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与庞统下象棋,诸葛亮对庞统说,“马踏你落凤坡”,庞统也不相让,“砲打你五丈原”。炮为隔空打远,其走法为炮翻山。
“现在通用的中国象棋,其棋子为刻圆木或牙、骨,共三十二枚,红黑色各十六枚。双方对局时,红方以帅统仕、相、车、马、炮各二,兵五;黑方以将统士、象、车、马、炮各二,卒五。对局时,双方轮流行棋,以将对方将帅将死为胜。”(《民俗常识》)
“在中国,十有六七的人识得棋理,随便于何时何地,偷得一闲,就人列对方,汉楚分界,相士守城保帅,车马冲锋陷阵,小小棋盘之上,人皆成为符号,一场厮杀就开始了。”(《贾平凹《弈人》》“四四方方一盘棋,马踏了车,炮打了当头的象了。”这首河湟花儿描述了下象棋的一些游戏规则。
当代作家阿城笔下的学生,由于“文革”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冲击,迷上了下象棋,进入下盲棋的最高境界,终于赢得“棋王”的美誉。《红楼梦》第二十四回里,贾芸去怡红院里找宝叔叔,恰巧不在,“只见焙茗、锄药两个小厮下象棋,为夺‘车’正拌嘴呢。”现代散文家梁实秋以为,下象棋的乐趣在于争斗:“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,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。杀死他一大块,或是抽了他一个车,他神色自若,不动火,不生气,好像是无关痛痒,使得你觉得索然寡味。君子无所争,下棋却是争的。”(《下棋》)彭总和朱老总一块下象棋,前者总爱悔棋,朱老总却不允许他这样,免不了一番争吵。人生犹如一盘象棋,似乎是不允许悔棋的。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就是“悔棋”的活教材。作家柳青说:“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,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,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。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,没有岔道的。有些岔道口,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,事业上的岔道口,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,你走错一步,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,也可以影响一生。”
善下象棋的人,大都自负,反感观战者在幕后指手画脚,“譬之善弈棋者,有人从旁帮之,虽赢不喜。”(毛宗岗语)观棋者喜欢充当狗头军师,却是吃力不讨好,被骂作多嘴驴。
象棋毕竟是一种游戏,过分迷恋它,会玩物丧志。王阳明年少时,非常喜欢下棋,常常为此耽误功课。其父屡次责备他,但他总是不能改正,其父一怒之下将象棋扔入河中。王阳明受到震动,顿时感悟,当即写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:“象棋终日乐悠悠,苦被严父一日丢。兵卒堕河皆不救,将军溺水一齐休。马行千里随波去,象入三川逐浪游。炮响一声天地震,忽然惊起卧龙愁。”他自比诸葛亮,决心做一番事业,从此发愤苦读,学业大进,于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。
(文章来源:兰州日报 潘硕珍)